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浅析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的若干关键要素

2024-03-20 本站作者 【 字体: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形态,在沟通民意、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无到有、从寥寥无几到成熟饱和的过程中,某些关键性“惯习”要素“功不可没”,如电视镜头反映底层景象的突破,普通百姓成为节目主角的创新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依然面临着继续更新的紧迫挑战,否则将在受众挑剔的目光与同质泛滥中消隐淘汰。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在当前形势下突围,形成后劲足、受众喜爱的节目品牌,下文将从理性诉求、文化内涵、开放性等三个维度,联系江西电视台《都市现场》栏目进行具体研究分析。

  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场集体性的公共行为都是对社会理性程度的检验。理性已经成为职业媒体人的底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是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平衡性的基础条件。媒体对大众理性观念的提升,也正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理念。

  所谓理性,是指相对于感性认知的一种判断和推理活动,也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理性化是未竟的事业,应该运用交往理性来化解一些社会生活走向分裂的非理性因素。

  人都有两面性,一是生物性的人,二是社会性的人。如果完全从人的生物性出发,社会的进步就是虚无的、毫无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因此,无论是从新闻事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促进社会的发展眼光,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理性诉求,已经是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所在。

  民生新闻在发展初期更多是对大众生活的原生态呈现,但民生新闻不仅仅是让观众对周遭的世界有一种认知和情感依托,更在于让观众在理性判断上得到启发,帮助观众对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能够有应对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才是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核心所在。大众在观看民生新闻过程中,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及矛盾冲突的解决等,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民生新闻媒体,在本土化和平民化为特色的战略运作之下,获得了以省内观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受众群体。应运时代发展的潮流,率先将理性元素注入到民生新闻的题材中,是当代民生新闻栏目刻不容缓的发展趋势。对于理性诉求的提升,民生新闻通常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多元化观点讨论式的栏目形式。民生新闻栏目通过设置一个开放性的话题,选取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新闻供大家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开阔人们的思维,提升人们的理性思考。使观众以客观、多元的视角来观察事件,并以一种理性思辨的主人公态度参与到事件的讨论当中,从而让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在不同理念和看法的激发之下,产生出发人深省的效果。《都市现场》每期“重点策划”中都会对贴近市民的生活问题进行曝光,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揭露中介黑幕的“黑中介”系列、调查小吃店的“两室一厅”面面观等。

  第二,对民生关注焦点的深度和连续报道。传统的民生新闻栏目制作者认为,民生新闻就应该以市民百姓的视角,观察发生在生活周边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分析问题,只需要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就足够了。因此,题材流于表面化、琐碎化一直是传统民生新闻的代名词。要走出传统理念下民生新闻的固化形象,就必须改变以往把民生新闻视为市民新闻的错误理解。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观众不仅希望媒体报道事件,更希望能还原事件背后的真相,把握真实的新闻原貌。报道的客观公正,不仅是深度解读事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民众理性诉求满足的重要保障。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样式,其核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的情感抚慰、理性启发。而事实上,一些民生新闻制作者对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把握不准,导致民生新闻成为市民猎奇的“万花筒”,而丧失了其对民众文化功能赋予的一面。

  随着国内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追求经济利益、提高收视率使得民生新闻节目更偏向于娱乐化倾向。故事化、方言化等方式的确能够有效增加民生新闻栏目的亲民效果,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但当出现过度娱乐化、全面娱乐化的情况时,民生新闻内容的本质便被观众所忽略了。在观看过一些民生新闻节目之后,不难发现,内容琐碎、报道浅尝辄止已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民生新闻都以“房子漏水、无良商贩、猫狗走失”等等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主。相同题材的事件隔三差五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冠以“贴近百姓”为宗旨,却造成了“审美疲劳”的不良后果。当民生新闻内容缺乏文化内涵,媒体缺失社会责任时,民生新闻便只能走向庸俗化、同质化的不归路。

  民生新闻若是要改变自身缺乏内容、缺乏情感以及缺乏文化的窘境,就必须对自己品牌核心价值有所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顺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注重情感深层抚慰以及文化理性启蒙,树立正确主流的价值观,是民生新闻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首先,应该从主持人的言谈举止、记者的解说词叙述、画面镜头的场面调度以及背景音乐的搭配等方面体现出栏目的人文关怀,以民众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平民化构建。让民众真正觉得媒体是从关爱的角度进行对话,以及文化的传播。

  其次,加入民生新闻评论环节,以反思的形式启迪民智。民生新闻评论是指对公共权力机关行为的审视和公共事务批判性的关注,有助于积极打造全民的公共领域。如今,新闻资源越来越共享,能够拿到独家消息非常困难,所以观点独特就能在新闻竞争中显示出优势。例如在许多民生新闻节目挑选主持人的过程中,注重其内在和外在个性,正是为了使其评论性节目做到与众不同。

  不仅如此,节目还采用了时下流行的FLASH和卡通动漫来制作新闻,并且还突发奇想地将许多电影当中的经典场面通过重新配音的方式来再现新闻现场情况。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新闻评论,不得不说是民生新闻栏目中的创新之举。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赋予了这个时代包容和多元的特征,在这些特征的推动之下,新闻媒体以开放性的视角来规划整个行业的布局显得刻不容缓。而对于民生新闻来说,开放性意味着其视野应该突破本省的局限,摆脱孤立环境,以各省联动的形式来扩大其影响力。

  在民生新闻这个场域当中,各地的民生新闻栏目都有其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拥有在这个区域内保持优势的无形资本。在地方媒体的观念里,民生新闻定位于本地观众是无可厚非的,因此在节目播报中采用方言,新闻题材全部来源于本地以及互动方式以本地为主是当前民生新闻的主要策略。然而,时代已经不允许人们再闭门造车,狭窄的眼光必然使其被历史淘汰。固然,民生新闻的受众主要来自于本地,优化对这部分受众的服务能保障栏目的生存。但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本地的新闻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整个社会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的观念所吸引。那么,如果民生新闻始终以自己的地域来“画地为牢”,禁锢的不仅是民生新闻的思想,更禁锢了民生新闻的发展与未来。

  在民生新闻突破地域性的努力中,各地方媒体的资源联姻不失为一种全局视野下新思路。例如《都市现场》在栏目的发展战略上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加入“省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协作体”,使得各省市民生资源共享,达到一个资源联姻的效果。这种资源联姻可以产生以下几种效果:

  促进了栏目多元化,巩固了本省观众的收看热情和欲望。引入其他省市的民生新闻,其特点在于这类民生新闻具有其所在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长期习惯于本省视野和思维习惯下的观众,在看到了不同省份市民在处理方式以及观念上的差异之后,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新鲜感与好奇感,以省市为单位的多样化的观念在这样的碰撞之下,必然能够擦出奇妙的火花。

  吸引了外省地域观众,扩宽了受众范围,建立了栏目在更宽广范围内的知名度,提升了节目品牌影响力。

  在建立广泛知名度的基础上,能吸引更多广告投资商的目光。打破利润禁锢于本省的局限,可使栏目获得更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并用于栏目建设。同时,通过不断优化栏目形式,让栏目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电视节目形态丰富、传媒业空前发达的当下,电视民生新闻只有进行变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节目品牌影响力长久不衰,务必把握好理性提升、文化内涵提升、开放性眼光运营等关键要素,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更是电视民生新闻脱颖而出、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阅读全文
id_1广告位-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