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用童年治愈一生给孩子更少但更好的教育

2023-11-18 本站作者 【 字体: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2021-2022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而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平台联合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学业压力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的三大主要因素。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世界上规模较大、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项目,根据其调查结果,中国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国外发达国家学生的平均水平。

用童年治愈一生给孩子更少但更好的教育

  2018年的数据显示,京沪江浙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达到57小时,而相比之下,美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为48小时,英国为43小时,日本为41小时。

  而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远远不止如此。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做着加法,一手提文化成绩,一手抓能力素养,恨不得孩子们的时间被掰成好几份并全被填得满满当当,毕竟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多学点儿总是没坏处”。

用童年治愈一生给孩子更少但更好的教育

  家长们为了孩子不断做加法的同时,全球最具规模的教育奖项——一丹奖得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朱永新则开始讨论教育的减法,他希望把教育与生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实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自2000年起,朱永新教授发起“新教育实验”并在全国推广,经过20余年的深耕,“新教育实验”已经惠及全国8300多所学校、50多万名教师及800多万名学生。

  朱教授认为,教育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应该培养出幸福和完整的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智慧的挑战和成长的快乐。

  而事实上,作为家长的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总是被加法思维和课程思维两大思维定势裹挟,担心孩子的学习跟不上,就买来各式各样的教材和练习册;觉得孩子综合素质欠佳,就试图通过报班报课来提升。

  这样的累加,实际上是在掩饰和转移我们自己的焦虑。归根到底,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教育的减法和生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思想中功利主义的成分过重,把教育当成了通往成功的桥梁,用同一个标准——上清华北大来培养孩子,在这种模式下,大部分人最后都是失败者,家长疲于奔命,孩子也不堪重负。

  但真正幸福的人生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对子女的期待不应该是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个体生命意义上的幸福。

  朱永新教授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倡导“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减法》一书中,他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目标细化,希望用减法教育助力理想孩子的培养。

  朱教授在书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北京大学的丁延庆教授和妻子都是北京大学的高才生。

  丁教授一开始也像所有“鸡娃”的父母一样,不相信两个“学霸”会培养出一个“学渣”,拖着孩子学习,不断给孩子打“强心针”,结果是一家人痛苦不堪,焦虑到整夜睡不着觉。

  后来,他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真正接受了自己的孩子的平庸之后,如释重负的丁教授说:“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

  看来,教育焦虑是难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认识,做出积极的调整和改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就是欲望和行动力之间的差距。对于父母来说,欲望可以看成对孩子的期望值,行动力可以看成家庭的教育能力。因此,要降低焦虑无非就是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要么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么提升家庭教育的行动力。

  朱教授认为,缓解教育焦虑,一方面,是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父母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人具有的潜能。

  父母要了解和理解孩子,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用“邻居家的孩子”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另一方面,是要提升家庭教育的行动力。行动力来自科学知识。要提升家庭教育的行动力,就需要父母的继续学习,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科学教育有效教养的理论。理性的父母就不会焦虑。

  实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实际上就是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幸福,让孩子能够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生存和生活。

  因此,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用补习班的堆叠提升孩子的成绩,而是静下来,慢下来,关注孩子核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关注生命的长度,让孩子健康地、有意义地活着;关注生命的宽度,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关注生命的高度,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价值、有信仰的人。

  在过去,我们会强调专家专精于一个领域,而现在我们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对1999-2000学年度与2009-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过对比研究,研究者做过一个有5万多名本科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

  毕业1-5年的学生的回答是“基本技能更有用”,毕业 6-10年的学生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更有用”,毕业10-15年的学生的回答是“人际关系更有用”,而毕业16年以上的人提出了“艺术最有用”。

  李泽厚先生在谈到审美与创造力的时候就提出“以美启真”,并指出这是中国的思维传统,我们应该注重儿童天性的自由发挥,注重艺术的欣赏力和艺术情怀的培养,注重培养具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和健全人格的人。

  培养个性的特色教育不应该是教育体系中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因为,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好的教育应该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的个性化需要。

  思维的洞见力、心灵的创造性,和张扬的个性,都是我们传统的中式教育培养中较为欠缺的部分,也是在当前社会中尤为重要的部分。

  这些素质的培养都不是通过简单的教育内容垒叠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放缓脚步,用静待一朵花开的心去关注和浇灌。

  减法是一个思维,不是一个课程,就像孩子的人生,应该注重更深层的幸福,而非一个个量化的目标。

  教育的减法,不是停止学习或躺平,是让家长和孩子都更合理地设置自己的目标,发挥优势,通过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身心更加健康的孩子。

阅读全文
id_1广告位-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