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火热的部队生活纪实

2023-12-09 本站作者 【 字体:

  我六十年代末入伍,当时正值文革第三个年头,部队从有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老三届暂留校)的学校中直接征兵入伍的。虽然当时我只有16岁,但接兵的班长说可以报名。体检完毕后,我忐忑不安,因为同学们都说我够呛。结果出乎意料,合格!当时我身高只有158公分,体重45公斤,刚刚达标。正在开心的时候,母亲却坚决反对!理由是年龄小、没出过远门(只去过济南),学习成绩又好,准备升高中考大学(当时班级前5名)等等。我难以说服母亲,只能求助接兵班长。他一心想让我入伍,所以不辞辛苦,两次去我家家访,反复给母亲讲道理,做思想工作,终于取得圆满成功。

  没几天,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全校共有35名同学应征入伍,学校和班级都组织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父母亲送我到县城集结,发了冬季(因为是3月初,山东还有些冷) 从里到外整整五层崭新的军装。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一下子有这么多新衣服,甭提有多高兴了!更开心的是一次发了两个月共12元的津贴费(记忆中最多只得到过两元的压岁钱),感觉我一下子变成最有钱的人了!看到几个年龄大的同学都买了“琥珀牌”香烟,装在衣兜里,见到熟人亲友都要敬烟。我也学他们买了一包“玉叶牌”。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可笑。出发的当天晚上,县里给新入伍的同学组织了电影专场。之后就统一乘火车向部队驻地进发了。

  早上醒来,火车到达烟台站。部队首长带着解放牌汽车在站台欢迎我们。待一切准备就绪,汽车开了大概个把小时,到达部队驻地——福山县东关(现在是烟台市福山区)。按照事先的安排,我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单位(后来才知道,因为部队马上要移防,所以取消了新兵连集中训练)。我和其他4名新兵分配到团警通排一班,主要任务是保障团首长和机关的安全。班长、副班长都是1965年入伍的,班长是山东莱西人,副班长是山东临朐人。他们对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对待,大事小事都耐心的教、传、帮、带。周日休息,班长带领我们几个新兵到城里购物,除买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每人都在照相馆照了配戴领章帽徽的个人照。很快,我们就融入到部队火热的生活中了。从起床、着装、早操、整理内务、洗漱、就餐、执勤、训练、午休、自由活动、养猪、种菜、政治学习、谈心、就寝,到跟随首长执行任务,轮流在司、政、后机关值班,周六的班务会,周日到到厨房帮厨等等,每天都在争分夺秒中度过。从班排长的口中才知道,我们所在的部队是下辖的第26军(现在是北部战区第80集团军)工区(相当于师的建制)第172团。

  半个月后,部队接到了移防的命令,工区全部移防内蒙古。据说是根据毛主席关于“北线设防,慎之又慎”的指示执行的。部队上下都在忙着作移防准备,因为工程兵的所有装备和设备(包括生活用品),都是便携式的,准备工作两天就完成了。之后到火车站集中,按计划登车,准时出发。整个军列为闷罐车厢(人员)和平板车厢(装备设备)构成,警通排和团首长、机关在同一车厢。行李打开,可坐可躺,十分舒适。整整三天三夜,从山东半岛的鱼米之乡烟台市,途经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山西省到达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一路上在蓝村、济南、天津、丰台、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头的军供站下车就餐。当时工区进驻包头市昆都伦区的钢校(移防后部队番号改为第九工区),我团(172团)驻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另两个团分别驻固阳县和白云鄂博矿区。一路走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骤改,心情也是跌宕起伏,几乎快跌至谷底了。三月底的北京以南已是柳绿花红,春意盎然了。而军列过张家口后,则是荒山野岭,北风呼啸,遍地光秃秃的。尤其是到达白云鄂博站下车时,虽然已是下午三点,却看到山上的雪还没融化,天空风雪交加,寒气逼人,旱厕的便池被尿冰冻的满满未化。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大概下午六、七点钟才到达百灵庙镇(达茂旗政府所在地),团部设在人委(旗政府)院内。晚饭后,大家马上搞卫生、搬桌椅、搭床铺、摆枪械、整内务。第二天,一切都变的干净整洁有序,井井有条如新。就像过日子一样,我们在新的驻地和新的环境下,开始了新的生活。我最怕晚上站岗,年龄小,总瞌睡。还有就是到现在也搞不懂的问题,每到夜晚,整个镇子上说不定啥时候在啥地方,就冒出几发信号弹来,弄得心里毛愣愣的。除了站岗,晚上我还经常跟随首长到旗里参加各种会议,那时候武器随身带,腰带上总挂着装满子弹的手枪。因为那时候,几位团首长都是建国前入伍的老革命,他们出生入死,劳苦功高,行政级别都是14级,是国家的财富。我们更要高度警惕,处处谨慎小心,确保首长安全。尽管心里总有些胆怯。

  周日,我们几个相约逛街,大概不到一个小时,就把全镇转的差不多了。那时候,走在百灵庙大街上,都是沙土路,见不到汽车,只有零星的骑马人和步行者,偶尔会有一辆马车缓缓而过,连骑自行车的都很难看到。唯一的国营百货商场里,卖的最火的是“太阳牌”香烟和“草原牌”草原白酒,其他都是蒙古族的民族用品具多。

火热的部队生活纪实

  部队恢复了正常秩序,紧张的施工(打山洞)全面展开。除了团部和直属分队外,各营、连都在山沟里搭帐篷住。白天顶着黄风飞沙施工,夜晚睡冰冷的地铺,吃饭是露天野炊,喝水要到几十公里外去拉,除了有很少的土豆和圆白菜外,几乎吃不上什么新鲜蔬菜,经常能吃到的是从山东运来的干海带。 至于洗澡的事,连想都别想!有一次,我随团长下连队检查工作,看到了部队指战员在那么艰苦条件下,还热情高涨的施工,心中感慨万千!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学习、训练,争做“五好战士”和优秀共青团员,早日加入中国!

  一次,班长在班务会上通知大家,很快就要进行实弹射击和手榴弹投掷,希望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那时候,我们工程兵部队的武器装备都很简单落后,一般配发“三八式”步枪、“仿四三式”冲锋枪和“五四式”手枪。除了正常训练外,我和老许(那时候是小许)每天都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加班练习。开始投手榴弹,我只能投出二十多米(考核标准是:30米及格,35米良好,40米以上优秀),经过一周左右的刻苦训练,到实弹投掷时,我竟然出乎意料的投出了42米的优秀成绩。

  其他空余时间,我们还要在院内空地上种植圆白菜、胡萝卜、大萝卜等。记得院子里有一口细口井,大概有二、三十米深,只能用长绳拴着小帆布桶打水浇菜,而且井水是红色的(因为附近有铁矿),只能用来浇菜。我们还到十几公里远有个叫“种羊场”的地方,种了十几亩土豆。秋天,圆白菜和土豆大丰收,当地人都十分惊讶,这当兵的人线月份,部队把达茂旗周围几乎所有能打山洞的山都打完了,上级命令我团移防包头市石拐矿区。年底,我被评为“五好战士”。完成任务后,于翌年三月份,又移防包头市东河区铁二中。当时,内蒙古地区正在进行所谓的挖“内人党”运动,按照内蒙古军区首长的指示,需从山东来的部队中,每团选调一名警卫人员。经过工区和团两级保卫部门选拔、政审,1969年4月,我被调到内蒙古军区警卫营一连一排一班工作。我将面临新的部队、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战友。

  初到陌生的地方,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几天后,我被分配给某军区首长当警卫员,有个1965年入伍的老兵负责带我 熟悉工作,一周后上岗了。主要是负责首长的贴身警卫、跟随首长出差及日常生活保障、家里的日常卫生等。那时,除睡觉外,手枪总不离身,每时每刻都保持高度警惕,感觉自己工作的独立性更强了,责任更大了。工作空闲之余,还要参加连队的日常训练和执勤。久而久之,首长一家也把我当作他们家庭的一员了。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叫我在家一起聚餐,家里有啥大的事情也要让我参与意见。连队首长也经常在全连点名时表扬我。三个月后,便光荣的成为中国预备党员,并被连党支部列入干部培养对象。一年后,上级机关党委任命我为警卫排长,全面负责军区部门以上首长的警卫工作。当时只有18岁,而我下属的三个班长都比我年龄大五、六岁,入伍时间早三年。无形之中,我便成为了警卫营中最年轻的排长。带兵的开始便是各方面以身作则的模板,以后的每年里,我都被评为各级“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70年11月份,营长(他是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武官,回国后出任警卫营长)带我们一行十几人,到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接新兵。那时候,我们都是打着背包,手提简单的随身生活用品就出发了。住在县招待所里,房间只有一个小火炉。营首长与当地武装部协调,宣布纪律和注意事项,分配任务。第二天,先乘坐唯一的一趟班车,走了大概二、三十公里,下车后分组到各公社(现在的乡、镇)开展工作,就都是背着背包步行了。隆化县都是山沟丘陵,多是羊肠小道。我带两名班长为一组,要去偏坡营、榆树林、三道营、通事营、庙子沟五个公社。组织报名、政审、体检后,对合格的应征对象要逐一家访,每天差不多都要步行15公里左右。那时的生活都很困难,每天早出晚归,在公社食堂吃两顿饭(当地习惯),主食是小米饭,没有菜,只用大葱叶子腌的咸菜下饭。有的公社武装部长感觉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日的时候让食堂炒个酸菜,算是改善伙食了。一个月后,完成了150名新兵的征集任务,挥师返呼(呼和浩特)。与从河南省许昌市禹县征集的新兵一起组成新兵连,在呼和浩特市农机修理所院内,集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那时的伙食费标准是,每人每天0.45元。我们每天是两顿粗粮(小米饭、玉米面发糕、钢丝面等),一顿细粮(馒头、大米饭、面片等),菜几乎都是土豆炖圆白菜。翌年三月底,新兵训练结束,按照事先研究好的分配方案,由各连带回。那时候,我们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还要经常参加各级教导队的各种培训,特别是1972年,全军大办教导队,我和营里十几名连排干部参加了军区统一举办的教导队军事培训。六、七、八三个月里,集中进行了步兵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土工作业等科目的培训。虽然内蒙古的夏天温差大,比较凉爽,但仅一个小时下来,汗水早把衣服湿透了。特别是刺杀和土工作业,半小时内就大汗淋漓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训练,大家都熟练掌握了各种技能,从手枪到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班用机枪的实弹射击,基本上都门门优秀。回到连队带兵也就得心应手了。

  当排长的第三年,上级安排给我营三个提升副连的指标,我们连队有一个。因为三个排长中,我年龄最小,入伍时间最短,论资排辈自然轮不到我。以后的几年中,也时有空位,但每次上级直属机关党委领导和营首长都来做我的思想工作,大体都是“你很优秀,但年龄还小,你发扬风格让给老同志吧”。我表面上同意,但心里还是有想法的。总感觉组织上有些不太公平,我年年先进典型,为什么每次都是我让给别人?就这样到了1976年,部队整编,警卫营撤销,留下四连为军区警卫连,其余三个连队整编调入呼和浩特警备区独立一团,我带领的警卫排被编入新的警卫连。1977年是我任排长的第七个年头,实属无奈的情况下,我找了军区分管干部的王副政委,申请下部队基层任职。首长批准后,政治部干部处通知我去新组建的守备第31团报到。团部驻守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南部的山沟里,条件很艰苦。 我先后在组织股、施工办公室、特务连、一连都工作过。

  记忆深刻的是在守备一连时,主要任务是施工(打山洞)和训练。平时要与战士“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要设法搞好全连的伙食,空闲时间连队要养猪种菜,鼓励战士们在山坡上开荒种菜。秋季收获颇丰,土豆、白菜、大葱、萝卜、胡萝卜、芥菜,样样具全。要搞制式菜窖冬储,要腌制十几种小咸菜。此外,又要参加各种培训,精通连队的所有武器装备(手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班用机枪、四零火箭筒、八二迫击炮、八二无座力炮),以优异成绩带领全连走在全团前列,争创“四好连队”。

  1979年初,我被调到乌兰察布军分区司令部工作。机关空闲时间较多,业余时间,我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和学习摄影,把部队日常训练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拍摄下来。晚上加班在暗室冲卷、印扩、烘干、剪裁,然后向各级报刊杂志报道投稿,曾先后被《乌兰察布日报》、《乌兰察布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战友报》、《华北民兵》、《报》等军地报刊杂志刊登和报道。

  在军分区工作近四年后,逢命调到内蒙古军区司令部工作。在军区机关工作十多年间,向老同志、老战友、老领导、老首长学到了许多机关和部队工作经验,涨了见识,丰富了人生阅历,为后来到其他领导岗位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千年初,按照部队要求,退役休息。随着年龄的增大,那些从年轻气盛的热血青年,到退休后的军旅生涯情景,都历历在目。

  我爱火热的军旅生涯,我爱部队生活的日日夜夜,我爱百穿不厌的军装,我爱我亲如兄弟的战友,我爱光荣伟大的党,我爱美丽强大的祖国!

阅读全文
id_1广告位-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