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码科技

科技频道-走近科学

2023-12-29 本站作者 【 字体:

  作为一名基于央视科技节目的科普月刊的记者,与电视编导们打交道的机会自然很多,每次看到他们扛上摄像机奔赴祖国各地的忙碌身影,一种敬意都会油然而生。这次,我得到了一个探访他们内心世界的机会:采访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制片人张国飞先生。

  正式的采访开始以前,我被邀请参加了电视台里最常见的审片会,在这里,编导做完的节目要接受栏目领导的审查,这次审查的是两个关于世界上著名“老枪”的节目,由于被其中的战争场面深深吸引,对枪械一向不太感兴趣的我看到最后竟有了意犹未尽的感觉。

  随后的采访就从审片子的话题开始了,“外行看热闹,你们看完了能从专业的角度说出优劣,而我除了觉得好看就说不出什么了。”对于我的夸奖,这位电视人并不赞同,“观众说好看就够了,无论是做节目还是审节目,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要求节目不是一件坏事儿,而电视人做节目做久了,要坚持这个角度就难了,我们一直在努力。”

  1987年从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的张国飞,1993年又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师从现任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的王纪言先生,并获得了硕士学位,谈到北广和他的导师王纪言先生,他充满了感激,并坦言这段经历令他在随后的电视艺术创作道路上受益匪浅。

科技频道-走近科学

  时光荏苒,在央视社教中心一干就是十几年的张国飞从一名编导成为了制片人,曾经参与创办的《今日说法》和主创的《讲述》如今都已是央视的知名栏目,而现在所在的《走近科学》又是央视科教频道的主打栏目,做社会文化类节目得心应手的他对科普节目的制作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科技频道-走近科学

  说到《走近科学》的定位,张国飞用了“通吃”一词,这多少令人吃惊,看出了我的疑问后,他用“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做了解释,好节目就要雅俗共赏、老少通吃,他希望《走近科学》可以带领观众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世界,而无论观众是什么知识层面和年龄阶段的人。

科技频道-走近科学

  《讲述》是张国飞参与创办的一个名牌栏目,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档节目。张国飞把《讲述》的成功归结为人性对真、善、美的共鸣。那么《走近科学》这档科普节目与观众能产生共鸣吗?

科技频道-走近科学

  “能,”他的反应相当快:“人的智慧是可以引起共鸣的。”他解释道,“思考是人的本性,无论三岁顽童还是耄耋老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汲取并发掘着智慧,家庭主妇的生活窍门也是智慧,而电视科普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把科学工作者们高精的科研活动中蕴涵的普遍智慧挖掘出来,这就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样的节目观众就会坐下来看。”

  谈完了节目的内容,接下来就是节目的形式,科普节目不容易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容易形成说教,张国飞反复强调电视的功能是消遣、娱乐及传播信息,对于教育的功能,它远不如学校来得直接,因此,说教的形式是不可行的。他倡导以戏剧化的故事为载体,用故事的元素来结构节目,力求情节引人入胜、分析细致入微,把科学道理拆解开来,用浅显、通俗、直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当然,这也是《走近科学》一贯坚持的,张国飞表示,以后还要更加强化这个理念。

  张国飞自己就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为了把“故事论”更加生动地介绍给我,他说起了屡次来中国的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他认为,大卫之所以能成为魔术界的大腕,除了高超的魔术技艺以外,还因为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把魔术变成了故事中一个情节,比如,在表演空中飞人这个魔术时,他有这样的开场白:“When I was a child, I had a dream, I can fly in the sky. ”( 我小时候有个梦想,在天空中飞翔),这正是大卫的过人之处。张国飞还强调:中国人自古就善于用故事的形式载以道义、真理,并使之流传,比如《山海经》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故事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实,现在国内看科普节目的人相对还是比较少,爱看Discovery (探索)频道的张国飞对国内科普节目也有着执著的热爱,当我问他国内的科普节目能不能热起来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能,一定会热起来。”当我的一句“为什么”的问题刚一抛出时,一直谈笑风生的他十分郑重而坚定地说:“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当然,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所致。”他继续补充道:“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走近科学,这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走近科学》作为央视科教频道的主打节目,6年来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观众,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电视科普工作者,对此,接任《走近科学》制片人三个月的张国飞觉得很幸运,用他的话讲,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于再创新的辉煌,张国飞信心十足。

  “我的合作者都很优秀。”谈起他手下的兵,张国飞也不吝褒奖之辞,他说,《走近科学》的很多编导是用心在做节目的。我从网上找到了一段编导札记,这是《走近科学》的编导焦莲在广西采访当地高发病——地中海贫血症夺去幼小生命的事件后写下的,题目是《长不大的孩子》,读来感到了对人心灵的涤荡:

  “赵鑫去世的时候,离他的10岁生日还有43天——我去给赵鑫买了生日蛋糕,我对梁燕说,让我们一起为赵鑫过一次生日吧,让我们为他祈福。生命无论长短,都有它自己的价值,就像我们拍这部片子,其实对赵鑫的生命也是一种纪念 ……面对这样的一些生命,面对这样的眼睛,你多想让一切重来。 当这个片子拍完,我们要离开广西时,我又来到了赵鑫曾住过的医院,这里还有很多长不大的孩子,我只想再看看他们安静的眼睛,只想轻轻地再抱一次他们。”

阅读全文
id_1广告位-300*300